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智能照明、植物照明、激光照明谁是蓝海

2023-08-10

       就目前LED照明所处环境而言,全行业在坚守中转型,已是必由之路。2016年,照明企业纷纷寻找各自的高毛利细分“蓝海”市场及特殊应用领域,如植物照明、智能照明、车用LED、UVLED及IRLED等,走差异化路线,避免蓝光LED的红海竞争。理念、技术更新与转型突围加速,行业开始从局部突围走向整体突围。


植物照明


       因植物工厂融合了现代生物技术、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等新科技,且实现了不用土、不用阳光也能种植,是可以同时综合解决环保问题、粮食问题、能源资源问题、高龄化及贫富差距问题的基础技术之一,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农业高科技研究的热点以及照明企业看好的特殊应用领域。


       从“智能LED植物工厂”成果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到我国自主研发的植物工厂智能化控制系统、植物LED产品出口美国和新加坡等;


       从植物生长灯到大型植物工厂;


       从政府、科研院校主导到企业大力推进植物工厂产业化和积极探索商业模式;


       从起步晚、经验少,到我国取得智能LED植物工厂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实验室到应用于农业园区、家庭、超市、学校、都市社区、城市建筑、废弃厂房,再到沙漠、盐碱、戈壁、海底,并已可以为航天工程、月球和其他星球探索提供食物自给;


      从系统掌握植物工厂结构的人才欠缺到组织多起农业照明培训、日本植物工厂游学;


      从对植物照明无人问津到2016年我国拥有人工光植物工厂约100座;


      从栽培叶菜、水果、花卉到大麻药草、香料等高附加值作物;


      2016年,可以说是植物照明发展大突破的一年。


      目前植物工厂前期投入较大,并且在植物栽培和很多领域需要技术积累,对很多新进入者来说有较大的成本挑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但它的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想进入,请乘早占位。


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领域的声音,看似在2016年有所消寂,但各物联网巨 头、照明企业之间的暗自较量从未停息:


       飞利浦照明独立IPO,明确未来智能互联方向,继而在媒体大会上发布多款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与小米组建新的合资公司,意在打通未来智能家庭的发展方向;


        欧司朗出售传统业务,合并智能照明和数字照明业务;


        GE终止亚洲业务,并将更多精力放在发展智能照明业务上;


        欧普照明上市之后,与华为共同开启战略性跨界合作,并在8月华为的2016全联接大会上发布了双方合作后的首批智能产品;


        中兴通信对外公布 “BluePillar”智慧路灯方案;


       海尔推出旗下专业照明品牌海尔小管家……


       今年智能照明的关键词是“跨界”、“物联网+”。智能照明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照明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物联网家具彼此通讯及影响。


       因而构建“智能生态圈”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跨界的交互合作,实现照明与硬件和物联网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人性化的智能照明。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人性化的智能照明,除了能够用手机app来操作,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是好的照明;


        2,必须顺应人的作息等生理反应的照明;


        3,具有智能分析和以事件驱动功能,实时感应和分析主人的情绪、想法、习惯;


        4,必须是成系统的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的落地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如标准不统一、用户需求把握不准确、价格昂贵等。期待2017年解决难题,给智能照明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汽车照明


       汽车照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加上目前平均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甚至更高(前装市场的毛利率据悉高达50%以上)。广阔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发展潜力使得LED厂商不遗余力、积极投入这一领域。 


       日亚化2016营运策略提及,将重点关注汽车照明领域;


       2016年伊始,飞利浦在‘汽车照明2016策略发布会’上宣布将汽车照明业务更名为‘飞利浦汽车生活’,重点布局此市场;


       日本松下12月大手笔收购车灯大厂ZKW,进军车灯市场;


       晶电积极冲刺四元车用LED产品;


        隆达今年展出IR Touch及车用LED模组,车用LED模组初期先锁定大陆高铁系统,目前已经开始测试认证中;


        亿光发表车用的三晶合一RGB LED;


        刚挂牌的台系LED车灯厂丽清深耕车用照明,逾9成营收来自车灯;


        前不久,佛山照明携机动车灯产品,雪莱特携汽车HID、LED大灯等明星车灯亮相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


       除目前国内车用LED主要供应商鸿利光电、三安光电、新世纪光电等,汽车照明市场崛起也为LED厂商提供新的市场机会。


        过去几年,车用LED照明一直停留在尾灯、刹车灯及内饰照明、仪表盘等应用,LED车头大灯还更多地存在于话题、争议当中;而如今,不少装载甚至全系标配LED大灯的车型已实现量产上市。这也意味着LED汽车照明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但目前被车厂认可使用的LED厂商仍以日本日亚、德国欧司朗、飞利浦等国际大厂为主,其中,欧司朗一家独大,它拥有最丰富的产品线并与世界顶级车厂合作,我国厂商尚无法与之抗衡。台湾厂商正在从尾灯等应用站稳脚步,逐渐渗透,大陆厂商则正在努力从后装切入市场。


        随着LED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的不断下降,LED汽车照明市场潜力将得到迅速释放。


UV LED


        UV LED是照明厂商关注的下一个蓝海市场。UV LED产品规格可依波长分为UV-A、UV-B与UV-C三类。在UV LED市场应用中,UV-A占有最大市场份额,高达90%。其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为固化,涉及到美甲、牙齿、油墨印刷等领域。


       除此之外,UV-A也导入商业照明,可以使白色衣物看起来更洁白。至于UV-B和UV-C则主要应用于杀菌、消毒,医学光照疗法等,其中UV-B以医疗为主、UV-C则是杀菌消毒。


        而在2016年,UV-C LED被认为潜力最大,其无论是在家电、水处理,还是空气净化等应用场域都有高度需求。


        但目前UV-C LED芯片的外部量子效率仍低,不论在磊晶、晶片技术、封装与市场接受程度等都面临诸多挑战,且价格昂贵,过去多是日本、欧美的研究机构在进行技术开发,不具规模经济效益,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LED厂商开始重视UV-C LED,并投入研发资源,将有助加速UV-C LED的市场发展。


        纵观全球市场,在UV LED领域一马当先有日机装、旭化成和德山等企业。此外,包括韩国厂商首尔半导体与LGInnotek也在研发紫外LED。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也已宣布,新开发的波长265nm的深紫外LED,实现了输出功率高达90mW/cm2的连续发光,这一功率足以满足实用化需求。


IR LED


       IR LED(红外LED)也是照明大厂转型争抢的“香饽饽”。预估至2020年IR LED产值(不含传感器)将达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11亿元),年复合成长率达24%。红外LED的技术应用已有发展一段时间,其波长大约落在700~1200nm。目前,技术相对成熟。如今,IR LED的应用领域已经从安防监控领域向手机、可穿戴等消费电子领域拓展,且渐趋多元,包括安防监控、虹膜辨识、VR应用的体感侦测,都有红外线LED的商机存在。


       标志性事件有,三星旗舰智慧型手机Galaxy Note7导入虹膜辨识采用一颗大功率IR LED,波长约810nm,用户看着手机屏幕就可以快速解锁手机;欧司朗是较早开发出应用于手机虹膜辨识的IR LED规格的厂家,而IR LED在汽车头灯中的夜视系统应用,欧司朗一直处在行业领先地位。但现阶段虹膜辨识技术和虚拟实境装置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后续成长空间巨大,将影响红外线LED市场需求数量。


       作为新的利基市场,红外LED不仅仅市场成长空间大,且现阶段的毛利润也很高。但由于红外线LED制造需要使用四元晶粒机台设备,目前产业竞争者较少,台LED厂以晶电、光鋐、亿光为主,大陆市场以三安光电、鸿利智汇等为少数具备生产能力的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红外雷射渐受市场重视,包括手持式装置与车联网也都导入。然而,红外LED应用成长的关键仍在终端系统业者的采用意愿,及如何应用红外线组件创造出全新的附加价值。另外,红外LED市场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产业链各大厂家通力合作,加强封装技术、光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红外线感测模组的精准性,创造更多的新应用。


Micro LED


       Micro LED技术的寿命、对比度、反应时间、能耗、可视角度、分辨率等各种指标均强于LCD以及OLED,已经被许多厂商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


       业内诸多巨头如苹果、索尼等开始积极布局,苹果专攻Micro LED的小尺寸应用,索尼则是着眼于Micro LED的大屏幕,都力图参与到Micro LED的发展版图之中,试图将Micro LED商业化,不断进行前沿性的探索。


       目前Micro LED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多,部分厂商已计划推出市场定位不同于LCD或者是OLED面板的Micro LED显示应用,透过较低的PPI或相对较少的像素数量来加速实现量产。


       中国台湾地区不少大厂也已投入技术研发,包括半导体新创公司錼创(PlayNitride)、台工研院、友达、群创、晶电等。台湾工研院推动巨量微组装产业推动联盟的成立,并着力发展Micro LED产业,显示了台湾厂商对Micro LED发展的信心。


       未来Micro LED应用开发的大致雏形,如智慧穿戴装置、智慧型手机、虚拟实境装置与显示屏幕等。但是真正要在商业上进行应用并普及,依然有很多困难和阻力:


        一是推动此项技术的厂商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强大推动力和产业转化能力;二是核心技术如巨量转移等依然有待突破;三是Micro LED无法做成柔性显示,并且随着OLED的进一步成熟,可能在成本和性能指标上丧失优势。


       但随着技术难点的攻克和多产业联盟的推动,Micro LED的量产及商业化只是时间的问题。预计2017年将会见到Micro LED相关产品陆续问世。